1月29日,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,由东方医院整建制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(上海)携新型防疫移动医院重磅亮相。
亮眼的是,这一次防疫能力的“升级”中,医疗队配置的移动医院正式“变身”为具有公共卫生防疫功能的全灾种移动医院。
它的“硬核”之处在于
增设了两项核心技术模块
抽拉式的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.1版
充气膜结构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
“火眼金睛”的变形金刚!
在东方医院南院停机坪的一侧,整整齐齐停放着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(上海)的“王牌战舰”——移动车队,包括手术车、转运车、通讯指挥车、医技平台车、能源补给车等。
而今天,这支车队迎来了一名闪亮的“新成员”!纯白色长方体的车身,火红色的标志分外醒目——由华大基因、同济大学联合设计开发的抽拉式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.1,一键扩展,90秒内即可完成安装,60分钟可投入使用,日检测量超过6000单管,也就是说,按照目前主流常见的10:1比例混检,每日核酸检测量可达6万人。
移动的负压隔离病房是怎么实现的?
在东方医院停机坪上,小布看见了负压隔离病房,这是一个半圆柱气膜帐篷,200床规模的安装可由30个普通工人在5天内完成。
同济大学副校长、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介绍:
“气膜隔离病房由同济大学与东方医院联合开发,基于灵活调配、平疫结合的设计方案,将正压充气膜结构和预制化建造系统结合,大大简化了建筑结构。并且具有超高的折叠收缩比,通过飞机运输,3天内到达大部分国家地区,十分便利。在双方合作下,我们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,产品经过多轮迭代和测试,已通过了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。可以实现量产并投入使用。”
作为移动医院的新补充模块,气膜隔离病房遵循了最新的隔离病房设计规范,各个功能区通过膜结构分开,实现医患、后勤动线的有效分离。根据气流由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流动的原则,正负压梯度分布,保证病毒不会外泄,同时,被污染的空气经过严格过滤后排出,从而有效阻隔病毒传播,保证医护人员安全。
在防疫移动医院中,机器人成为了救援队员们开展工作的好帮手。机器人分工各有不同:病房服务机器人可以自行在隔离病区对患者进行体征测量,并可进行远程视频问诊,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;消毒机器人融合紫光灯、次氯酸喷洒、空气净化等多种消毒方式,可快速高效地对指定地点进行全方位消毒;转运机器人可以为移动医院提供无人化的物资转运,全流程可追溯,高效安全,配合消毒机器人的使用,避免了后勤人员与前线医护的感染风险,真正做到无接触转运物资。
“数字化、模块式、可生长”
“数字化、模块式、可生长”这个“核心理念”贯穿防疫移动医院全过程。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牵头,同济大学、华大基因共同研发的最新技术加持,充分发挥“医工结合、医企融合”的特色优势,防疫移动医院具有快速展开、无限扩展、快速撤离等诸多优点,或将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“作战”利器。
现场,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、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(上海)队长刘中民表示:“希望能为科学应对‘防疫常态化’提供硬核的整体方案载体,变‘被动应急’为‘主动应对’,形成可复制、易推广的模式,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再添新力量。”
文字:严静雯 孙钰
摄影:郑峰
视频:李理
编辑:吴婷
*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